推广 热搜: 家庭教育  幼教  家庭  教育  初中  知识  教育资讯  高中  学习  小学 

父母课堂:七招矫正孩子的不好的学习态度

   日期:2025-01-20     来源:www.grzzer.com    浏览:530    
文章简介:好习惯令孩子终身受益。在孩子小学阶段,要紧的不是要学多少常识、成绩要有多好,这一阶段,正是孩子们培养好学习态度的要紧时期。

  好习惯令孩子终身受益。在孩子小学阶段,要紧的不是要学多少常识、成绩要有多好,这一阶段,正是孩子们培养好学习态度的要紧时期。因此,从一年级开始,父母[微博]和老师都要重点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,一旦发现有不好的的学习态度倾向,应立即予以纠正。在小学里,最大的收成莫过于好的学习态度,这类好习惯能令孩子终身受益。

  孩子学习态度不好,父母不可一味责怪孩子,第一应该检讨一下自己,有时候是父母的不当言行“造就”了孩子的不好的学习态度。

  不好的的学习态度有什么

  1.学习时间不固定,不拟定学习生活作息时间表;

  2.课堂上思想开小差,精神不集中;

  3.自习课目的不清楚,东翻西看,效率低下;

  4.不擅长借助工具书,粗心应对学习;

  5.爱面子,不懂也不问;

  6.做作业拖拉;

  7.快下课时听不进讲,早早整理好书包,心中开始想着课后的娱乐活动;

  8.学习之余不善深思;

  9.做作业前不看书,完成作业不相信自己,总要找人对对答案才放心;

  10.只关心分数,而不对作业、考卷进行剖析检查;

  11.学习时小动作多;

  12.边做作业,边看电视;

  13.书本胡乱丢,学习时现用现找,费时;

  14.平常不复习,考试前开夜车;

  15.听不进对学习的批评;

  16.偏科;

  17.学习易受情绪影响;

  18.学习耐挫性差等。

  怎么样矫正孩子不好的学习态度

  孩子的学习态度不好,父母没少管,但好像成效并不好,不少父母都会有如此的感受。好的学习态度是以好的生活习惯为基础的,每个好的生活习惯都会向学习态度迁移,在这一点上父母应该给予足够的看重。

  纠正孩子的不好的学习态度要从培养孩子好的生活习惯做起。一般而言,父母的生活习惯好,自然会“传授”给孩子好的生活习惯,这种潜移默化的成效,是父母有意识地自我约束才能达到的。对于以下七类颇令父母头疼的不好的学习态度的纠正,父母应掌握运用方法。

  1.做作业拖拉

  非常贪玩。天天做作业总要到晚上10时将来,其实他的作业并不多,他的同学一般都可以在晚7时完成。父母发现,在做作业时,拖拉习惯了,喜欢边玩边做,做两分钟,玩五分钟,一会儿要喝水,一会儿上卫生间。

  孩子做作业拖拉的习惯,非常大程度上是父母导致的。一些父母在孩子做作业时端茶、倒水,一直在打断孩子;还有些父母喜欢坐在旁边指手划脚,孩子写错一个地方就大呼小叫,导致孩子心理恐惧,每写一个字都谨慎;还有些父母在孩子完成作业后,就布置很多的课外训练,一些孩子为了防止多做作业,有意拖拉,久而久之,拖拉的不好的习惯就培养了。

  对策:孩子拖拉,父母要检讨自己,看看到底是哪些原因让孩子培养了做作业拖拉的习惯,然后对症下药。孩子做作业前,父母应指导孩子将所有筹备工作做到位,如喝水,上卫生间,要用的文具、书本都筹备齐了;孩子做作业时,父母不要在旁边盯着,不要随便打断孩子。对于一些已经有拖拉习惯的孩子,可请教老师做完作业的大致时间,限时让孩子做完作业,完成的状况,父母可在联络本上向老师汇报。

  2.不检查作业

  平常的作业整洁、正确率高,总能得到小红花,但一到考试就落后了。老师通过与其父母交流得知,平常完成作业,没自行检查的习惯,从一进小学校园开始,父母就包办了本该由孩子完成的任务——检查作业。

  对策:孩子们都是喜欢游戏的,建议父母和他们做个游戏。封孩子为“作业国王”的警察,警察的任务就是抓坏蛋,在这个王国里,坏蛋就是那些错题。每次完成作业或是答完试题后,“警察”就需要尽义务要抓“坏蛋”。假如有一天,警察再也抓不到坏蛋了,那样警察就能升级为警长。这个游戏也能帮助孩子改变作业粗枝大叶的问题。

  3.不懂也不提问

  在平常的教学中,遇见过如此的学生:他们乖巧得非常,但也极少提问,“不是没问题,而是不擅长考虑,提不出问题来”。不懂而不提问的现象,一直让问题随着着孩子的成长越积越多,问题多了却得不到准时的解决,孩子想提升学习就难了。

  对策:考虑会令孩子不断进步。对于不喜欢考虑和提问的孩子,建议父母多从其他方面来促进孩子开口提问。譬如,父母可多带孩子去科普展馆,去超市和菜场,让孩子多问,譬如购物,让孩子去问价格,提示孩子去询问产品状况,如此做可以训练孩子的胆量,也能让孩子将提问看作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。

  另外,在平常的日常,父母也应“不耻下问”,学着向孩子问问题,孩子回答不出来的,就携带孩子一同去向别人请教,父母如此的做法,也是对孩子提问进行的鼓励暗示。

  4.学习缺少动力

  丁丁最令爸爸妈妈头疼的问题,就是学习不主动,非要父母盯着才肯学习。因为学习不主动,在临近考试时,丁丁得花费比同学们多出几倍的精力备考,“临时抱佛脚”的成效也不尽如人意,丁丁的成绩长期处于班级中下游。

  对策:给父母提供一个游戏学习法。孩子不愿学习,却必然会喜欢游戏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块“打麻将”学习,如将想让孩子学习或是复习的内容写在多张纸条上,父母和孩子一块玩耍,双方相互抽牌答卷,最后让孩子将所有些题过一遍。值得注意的是,父母在与孩子“打麻将”的过程中,不要看上去过于睿智,有时糊涂一点,向孩子请教反而能激起孩子的兴趣。

  5.不喜欢惜学习用具

  玲玲上学了,爸爸妈妈给她买了很多好看的文具,玲玲着实开心了一些时候。但好景不长,玲玲的书桌上和书包里放满了没用完的铅笔、作业本。每支铅笔用过两次后就搁置一边,要换新的,每本作业本用不到三分之一,就破损不堪,卷笔刀多得可以开展会。对孩子的学习,父母都毫不吝惜,在给孩子选择和购买文具时,多半会迁就孩子,动辄花百来元买一个卷笔刀,但孩子却并不珍惜。

  对策:孩子乱丢学习文具的现象较为常见,对此,父母应按期检查孩子对文具的保管状况,对孩子浪费的行为要进行教育,对孩子不切实质地提出购置文具的行为要掌握拒绝。父母也可以试着如此做,可将文具作为奖品送给孩子,在赠奖时给孩子提出期望,相信孩子看到文具时就能想到它背负的“使命”,不会随便浪费。

  6.不清理学习场合

  清理学习场合是指学习完成后准时整理桌面和周围环境,物归其位,以便下次学习的顺利拓展。这是一项常常性的活动,有的孩子因为多种缘由,不太耐烦去做这种工作,总是把清理任务扔给父母。父母有时出于过分娇纵,觉得孩子完成作业已经够辛苦了,就不再需要孩子清理学习场合、整理书包等;有些父母觉得孩子还小,不会做这么细致的工作,或做起来较浪费时间,成效不佳,于是越俎代庖,落得省事。

  对策:孩子做作业是比较辛苦的,但不可以因此舍弃需要。具体处置方法是,让孩子稍稍休息和松弛一下,然后再需要孩子清理。孩子第一次清理时,应有耐心地在旁边指导,直到清理完毕为止。最后,给孩子一些鼓励,口头鼓励或物质鼓励均可。特别注意的是,即使是孩子整理得不干净、不整洁,父母也应鼓励,而不应抱怨或第三整理,如此只能打消孩子的积极性。

  7.无节制地看电视

  龙龙爱看电视,放学回家,书包往沙发上一扔,就打开电视,看得入痴入迷。吃饭、做作业、玩耍都要开着电视,天天花在电视上的时间至少4个小时。双眼近视了不说,学习效率也极为低下。

  对策:父母不让孩子看电视是不适当的,重点在于指导孩子正确地借助这种传播媒介。为了预防孩子无节制地看电视,父母需要对孩子进行常常性的教育,要约法三章,天天能看多久应依儿童年龄、身心情况、学业情况而定。有两条父母须记住,第一,不要把看电视作为对孩子的一种奖赏;第二,要适合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,适合带领孩子做些室外游戏和室内游戏。同时,可以和孩子一块读一些有趣又有益的儿童读物。另外,父母自己也不可以有长期看电视的习惯,最好不要常常打开电视。

  纠正行为不要撕裂“伤口”

  纠正孩子的不好的学习态度不可一蹴而就,它是个反复的过程,纠正的过程或许是艰辛的,但只须父母天天坚持纠正,且办法得当,一每天过去,就能欣喜地看到孩子的转变。特别是在假期里,父母和孩子接触的时间较多,可借机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。“在纠正孩子的不好的学习态度时,切忌撕裂‘伤口’。”

  一个人在饭店打工时,手指被刀具划破了,他去一家私人诊所治疗。大夫给他清洗了伤口,上了点消炎药说:“没事了,你的手指只不过一根小血管受了伤,不需要包扎,会自然愈合的。”这人感觉奇怪,“你如何了解只有一根小血管受了伤?”大夫听了,便非常认真地拿来镊子,将那人的伤口朝两边撕开,指着中间的一根小血管说,“你看,先生,就是这根小血管受伤了!”这一下,这个人原本不需要包扎可以自行愈合的伤口遭了殃,伤口不但要包扎,还要请假休养。

  这个故事在纠正孩子的不好的学习态度方面,给了大家启示: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一些他们自己可以自然修复的小“伤口”,却被父母人为地“撕大”了,弄得非“包扎”、休整不可。譬如刚从婴幼儿园进入一年级的孩子,注意力不集中、爱岔嘴是正常现象,孩子们得有个适应过程,但不少父母和老师却总在批评孩子:“如何这么叛逆,你不是个好孩子,一边罚站去?”看看,“伤口”被撕大了,想“自然愈合”都变得困难了,以后只有靠老师和父母的强力矫正了。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。

  自然愈合的小伤口不留疤痕,而经过扩大再治疗的伤口,治愈后是必然会留下疤痕的。在纠正孩子的不好的学习态度方面,被“撕开”扩大化的不好的习惯,以后的纠正也会留下“疤痕”,而这或许是孩子一辈子也抹不去的心理阴影。

 
打赏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